關于韋編三絕的故事內容導航:
韋編三絕的故事
韋編三絕的故事簡寫
《韋編三絕》故事概括:孔子到了晚年,喜歡讀《周易》。春秋時期沒有紙,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,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,必須用熟牛皮(韋)繩子把這些竹簡編聯(lián)在一起才能閱讀。平時卷起來放著,看時就打開來?!吨芤住肺淖制D澀,內容隱晦,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,把編聯(lián)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。
韋編三絕,漢語成語,本指孔子勤讀《易經》,致使編聯(lián)竹簡的皮繩多次脫斷;后用來比喻讀書勤奮,刻苦治學。
出自西漢司馬遷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:“孔子晚而喜讀《易》,韋編三絕。”
用法:主謂式;作謂語;含褒義。
例句:
1、我們提倡韋編三絕的讀書精神,更提倡學以致用,期待創(chuàng)新人才的大量涌現(xiàn)。
2、如果學生讀書都能有韋編三絕的精神,書本內容完全理解,那就什么題目都難不倒了。
3、孔子讀書勤奮以至韋編三絕的故事激勵無數(shù)讀書人用功學習。
韋編三絕的故事主人公是誰
1、韋編三絕的主人公是孔子。2、春秋時期的書,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,多則幾十個字,少則八九個字。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,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后成書,便于閱讀。3、通常,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,用麻繩編連的叫“繩編”,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,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。像《周易》這樣厚重的書,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。4、孔子晚年喜易,花了很大的精力,反反復復把《周易》全部讀了許多遍,又附注了許多內容,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。5、通常認為,孔子這樣讀來讀去,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,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。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。
網友評論: